不断有大学生来电,询问各种考证信息。伴随着各个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一种为找工作烦恼的紧张气氛开始在校园里弥漫。最明显的是,来学校设摊招聘的企业大幅减少,而原来的招聘大户也迅速“减肥”。今年突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应届毕业生感叹“工作难找”、“白领难当”。于是,在单一文凭难找工作的情况下,考证路上又开始出现抢道的拥堵。“与其让孩子闲逛,还不如逼着他再去学点东西,等过了金融危机再说。”不少家长都表现出类似想法。
本报记者联合浙江师范大学校园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和调研。
考证成了“翻烧饼”
“考证在前几年升温过,后来似乎冷了下来,没想到一场金融海啸,点燃了考证的‘炉子’,那些证书就像‘烧饼’又噼里啪啦地被热翻起来。”说这话的同学告诉记者,计算机等级证、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会计证、驾驶证、教师资格证、口译证、考公、考研等等都是非常抢手的。甚至大一大二的同学也开始“未雨绸缪”,加入到“考证族”的洪流中来。
女生“考证族”多过男生
浙师大学生记者通过在校园发放问卷调查获悉,对于考证的原因,70%的同学是出于“就业”考虑,少则已经考了一两本证书,大部分考了三五本,还有些“考试狂”是所有证书都要考一考。这其中,女生“考证”欲望远远高于男生,而在证书对就业帮助大小一项上,半数同学又认为“筹码在握,心里有底气,但如果专业不对口,考了也白考。”
据该校负责考证的老师说,目前流行的证书是: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秘书、理财规划、公共营养师、国际商务单证、报检员等。招聘单位其实还是蛮看重证书,以及考证书过程中所包含的能力。
每天复习到双眼打架
记者从浙大城市学院获悉,这里的考证族也是一浪比一浪热。早晨天刚放亮,就有人步履匆匆去图书馆抢座位,各种复习资料堆积如山,学生埋首其中,一“啃” 就是一整天。到了晚上,一直要复习到双眼打架为止。有些女生自嘲:“今朝披头散发忙得团团转,是为了明天当白领坐办公室的更加鲜亮。”为此,她们经常互相鼓励:“加油!加油!决不放弃!”
大一新生先别急
时下大学生考证热情都比较高。浙师大考级考证部的一位负责人说,虽然有一些学生对证件的价值、用途等了解不多,甚至有盲目跟风的现象,但大多数人还是很理智的,考的是与专业匹配度高的证件。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去考国际商务单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证;英语专业的选择口译证或商务英语证;旅游专业的则去考导游证,等等。
这位负责人说,价位合理的考证更“火”,超过一般学生承受能力的“高价证件”,如新兴的公共营养师、理财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考的人就少一些。
考那么多五花八门、形式多样的证件有用吗?这位负责人说,用处是肯定有的。对用人单位来说,这就是一种参考依据。但是那些含金量不高、凭记忆就能考出来的证书,价值就显得低了。他认为,学生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导游证书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不仅考笔试,还要考带队能力。
对于大学生考证,这位负责人认为,大一新生不要操之过急,要先有个全方位的了解,再从自己的兴趣、能力、专业方面进行选择。在大二、大三这两个考证密度较高的时间段里,不要一次选超过两门证件,毕竟大学生的时间、精力也有限,应该更关注学习本身。
最有价值的是“大学毕业证”
在“考证时代”,参加各种培训考证书成了大学生的“必修课”。英语、计算机、注册会计师、公务员、电子商务师、项目分析师、LOMA寿险管理师……各种各样的证书给了大学生很多诱惑。
大学生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换来的证书,真的就能成为他们的“就业通行证”,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吗?杭州某广告公司的一位市场负责人说:“我们曾招聘过一个有CPA(注册会计师)证书的应届毕业生,但后来发现,他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工作能力较弱,连做账也不会。这给了我们一个教训:招聘过程中还得看重实际工作能力,而非证书和学历。”
现在,很多学生也认识到,证书只是一块敲门砖,更重要的还是工作能力。现在还有很多学生考证只是为了增加就业筹码,却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盲目跟风,这是很不科学的。
也有专家认为,对于那些大学所学专业已经能够涵盖的证书,一般没有必要重复投资去报考。比如学营销的,就没必要再考“助理营销师证”,因为大学毕业证书更有价值。对国际通行的、大家公认的专业类证书,如教师资格证书、报关员系列、会计系列等证书,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取。另外要考虑证书将来在职场上适用范围的大小,那些偏门的、已经明显进入社会淘汰期的证书,应该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