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和重庆宣布了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此外,2014年,上海、浙江率先开展了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目前,已有14个省市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这些改革在未来的高考中揭示了哪些新的趋势?
大方向:打破文理分科
八省的改革方案明确:自2021年起,普通高考考生的文化课程总分将由“3+1+2”组成。“3”是全国统一的语文、数学和外语的必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考生必须选择物理和历史一门学科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是一门再选学科,考生选择化学、生物、思想政治教育和地理两门学科。
“选考科目从改革前的2种组合,到试点省份的20种组合,再到现在的12种组合,最大的变化在于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科。”广东省教育考试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教育协会会长钟秉林表示,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中学过早的学科划分会导致学生思维模式不完善,知识结构单一。打破文理分科,有助于将文科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思维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录取方式:取消一本、二本批次录取
改革开放以来,14个省份提出坚持“两依据一参考”招生方针:以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参照综合素质评价。
与此同时,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校录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分批录取、合并分批录取改为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录取。教育专家认为,这种录取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志愿填报时优先考虑专业,避免了“上了好学校却选不了喜欢的专业”的问题。
专业设置:增加人工智能等专业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与审批结果,新增专业2072个,其中备案专业1831个,审批专业241个,撤销专业416个。
据了解,最新注册的本科专业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最新批准的本科专业是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被撤销最多的专业是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产品设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
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高校专业建设主要遵循需求导向、规范导向和特色导向。以前,教育部在评价专业设置方面咨询了900多名专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是判断申报专业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分布点较多、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受到严格控制。
自主招生:缩小招生规模,提高招生门槛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求规范自主招生,其中明确要求,高校应该适度减少招生配额和严格登记资格的基础上注册在前一年,他们不应该简单地使用文件,由中介机构组织的专利和竞赛(活动)作为参赛和初审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才选拔的质量。
今年3月以来,各高校陆续发布2019年自主招生招生简章。与去年相比,许多高校的招生规模明显缩小,一些学校降低了文史和经管类学科的招生指标;进一步提高入学门槛,降低择优录取分数线,提高体质测试分数线。这是继2018年取消奥赛、体育特长生等五项全国性高考加分以来,各地进一步收紧自主招生政策,强调社会公平。
许多专业人士表示,新高考大幅降低招生名额,提高招生门槛,可以使过热的自招生回归到选拔特殊人才的初衷,同时也符合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