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系统的计划,是伴随个体终身发展的动态过程。职业规划从来不是小事,它是帮助我们在人生岔路口作出选择的“秘密武器”。无论是高校课程设置,还是年轻人的观念,都可以看出社会对职业规划越来越重视。
职业探索绝不是单纯为了打造简历、或打工赚钱(当然客观上往往可以实现这两点),还应关注和反思以下几个方面,才能起到提升主体性及能力素养、社会化程度、职业成熟度的目的:
第一,人-职匹配
职业探索能最直接地感知、感受工作环境和具体的工作内容,获得真实的职业信息。“印象中”的职业和现实职业往往呈现不同的面貌,应结合考虑。并在切身体验中感受自己是否能专注、享受这些具体的工作过程。
例如很多同学一直在学校,接触最多的职业人就是老师,认为老师受到尊敬又有权威,还自由有寒暑假,便以老师(如大学老师)为理想职业。但现实中,大学老师除了授课,还有非常严苛的学术研究和课题研究等要求(甚至以后者为主),许多老师的寒暑假都用于调研、开会、写论文。因此一个人是否适合大学老师的职业,可能更重要的是学术研究兴趣和能力,而非“印象流”认为的教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第二,职业分析
职业探索相当于获得了一个“解剖麻雀”的机会,可以尝试从“职位-组织-行业-经济”不同层面,展开从微观到中观、宏观的分析。这种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解经济社会的运作方式,还有利于反思人职匹配,判断职业发展前景。
例如,有个同学原本希望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但在一个企业人力资源部做招聘助理实习后,认为招聘助理的工作太琐碎无聊,从而转向于其他职业方向。事实上,招聘只是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的一个子方向和具体职位(且是初级职位)。如果能不限于这个实习职位,而从组织架构角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更多了解(例如还有组织发展、薪酬、绩效等子方向),她可能不会轻易放弃这个职业兴趣。如果能分析企业的价值链,她还可以认知到这个职业的局限——并不处于核心价值链上,而只能处于支撑辅助的角色。
尽早进行职业规划有助于知识储备,丰满自身羽翼。如今就业市场上许多年轻人在不同公司、不同岗位反复摇摆,工作一两年便产生厌烦和倦怠,追根溯源还是因为没有找到与自身匹配的发展方向。无论什么领域,其专业知识总是日新月异,唯有通过职业规划促进自身动态发展,才能在专业领域发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