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灵活就业有两亿人,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半受雇兼职等等。据估计,到2036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口可达4亿人左右。
选择兼职的青年,不仅人数增多,平均学历也在上升,由于就业困难、专业限制、适应不良、考研等原因,不少大学毕业生也选择“兼职缓冲”。
文体娱乐是主流行业、艺术类“贡献”最多
从“行业入口”看,文体娱乐、教育领域是“兼职缓冲”主要的依附行业,这些行业人员进出频繁,也更倾向选用灵活的兼职人员。
文体娱乐方面,大部分是主播、运营、摄影、编辑、设计等岗位;教育领域,包括知识付费、职业培训、学生网课、考公考研等等。
从“专业出口”看,艺术类是贡献“兼职缓冲”人员的主要专业,有两个原因:
一是部分专业过于偏重纯艺术,就业面狭窄,如绘画类、表演类、乐器类等等;
二是部分专业适合兼职接活,或者不必坐班,比如插画师、摄影师、剪辑师,市场上可能有大量需求,但不一定有足够的正式岗位;
毕业生选择兼职,也有兴趣与价值观的选择,比如缺钱就工作一段时间,攒够钱了就旅行休息,全职上班不再是必选项。
“兼职缓冲”允许试错、但要设定deadline
“兼职缓冲”,是全职以外的一种就业方式,相比家里蹲和“逃避式”考研,寻求兼职是相对积极的方式。
通过兼职“先就业”,再明确目标,进行二次“择业”,一方面降低社会层面失业率,一方面在个人层面设置缓冲期。
《10天谋定好前途:职业规划实操手册》洪向阳著
从职业发展角度,“兼职缓冲”也符合一定的规律。毕业后的22~25岁,正好处在职业的试行期,尝试职业并做出调整,是这个阶段的任务之一。
随着25岁前的试错修正,25岁后就有清晰定位了,30岁进入职业安定期,开始积累经验。
所以,刚毕业选择“兼职缓冲”,尚有试错的空间,可通过兼职了解行业、积累经验,为全职做好职业定位的准备,但一定要避免习惯性跳槽。
如果25~27岁时,依然感到迷茫、习惯性跳槽,那就要果断寻求职业规划师的帮助,否则越往后越被动。
6成兼职者向往网红、“赚快钱”思维易加重迷茫
“兼职缓冲”的弊病也很明显,除了稳定性不足、容易习惯性跳槽,还会陷进“做网红赚快钱”的思维陷阱。
有一项调查显示,近6成毕业生向往做网红主播,但很多人尝试不到一个月,便知难而退。
想要挤进头部网红阵营,需要的是对媒体传播的深刻理解,以及策划创新与抗压能力,但人们往往只看到高额的收入,于是倍受诱惑、心态浮躁。
网红主播是“贫富差距”很严重的职业,月入10万者千里挑一,95%以上不足5千,现实业绩的惨淡,又会加重兼职个体的迷茫。
B站的罗翔为什么火,是因为他主动兼职做网红吗?非也,他成名之前,已获得8次“十大最受欢迎教师”,讲课视频是学生上传的,能出圈纯粹是实力使然。
刚毕业的青年,一旦陷入了“做网红赚大钱”的思维惯性,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很不利的,为何这么多人陷入电诈骗局,与“赚快钱”的迷思有很大关系。
这些现象,暴露了职业规划教育的不足,高中选科时不懂、填高考志愿时不懂、进入社会了依然不懂,一辈子都在受不懂职业规划的苦头。
所有“兼职缓冲”者、都应该懂得职业规划
既然“灵活就业”、“零工经济”被摆上台面,我们就应该为这部分人做好服务,包括合同、社保、薪资等法律层面的保护政策,以及职业规划、技术培训方面的咨询指导。
如此多毕业生求职不利,无奈选择兼职,就是在学业阶段,缺失了职业规划这一课。
兼职全职并没有高低之分,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只要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全职兼职只是形式不同,例如撰稿人、摄影师、记者、顾问,就不一定是全职。
在行业中,如果不可替代性越强,就越可以作为“超级个体”,其“兼职身份”就越多,比如罗翔,既是大学教授,又是B站头部UP主,还是学术著作家、法律学者、兼职律师、嘉宾主持、文学评委等等。
所以,无论兼职全职,你的职业规划要科学,你的职业定位要明确。
新高考政策,就是以职业规划为指挥棒,以3+1+2的选科组合,为考生谋划升学赛道。
新高考本质上是一场“职业预分流”,将职业选择提前到了高一选科,它要求考生在初中阶段,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
高一选科、高考志愿、专业院校、毕业求职、升职加薪、晋升转型....
职业规划在我们的一生中,可谓一环扣一环,一步走错,就可能步步被动。
幸好很多家长未雨绸缪,通过学习CCP职业规划师、UAPM高考志愿规划师,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孩子明确了未来方向,学习就有了主动性,家长心里有了谱,就不会担心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