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很少有人能在职业发展之初就拥有很清晰的职业蓝图,一个人在职业上获得的成就,取决于如何自我定位,但是很多人在职业初期的时候,很容易受到"职业锚"的影响,产生职业路径依赖。
江南官网网址接待过很多工作了3-5年的个人咨询客户,因为第一份工作没有谨慎决策,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了职业发展困境中,迷茫、价值感低下、缺乏竞争力、频繁跳槽等糟糕的情况长期困扰着他们中大多数人。
职业选择中为什么会出现“路径依赖”呢?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路径依赖”呢?归根结底有三个原因。
1.注意在“沉没成本”上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在职场选择上,很多人会因为注意在“沉没成本”上而难以抉择。
同学刘博会计学毕业后,父母托关系给他在当地区规划局找了个合同工机会,一毕业就能去规划局上班,这样的工作好多同学羡慕不已,刘博也是冲着这样一个未来去的。
但前期没有实质性工作,他干的最多是传递个文件、扫描存档、复印分发或者整理材料,半年下来他的工作顶多是帮主任打个下手,写个小材料,周末还经常加班。
刘博有点厌倦了,开始琢磨工作上的事:自己负责的工作内容到底是什么?
“再等等吧,或许过半年就好了。”刘博这样自我安慰着。
半年复半年,一晃已经三年了。刘博还是原来最底层的员工,早已不喜欢这份工作了,可这是父母好不容易给他找的,三年多了如果放弃很不甘心。一直徘徊在继续干下去还是拾起自己的专业。
很显然,刘博太关注“沉没成本”,明明半年一年可以抽身另谋选择,但他为了已经好不容易适应的这半年一年,一直为模糊的未来期待。
2.习惯性地规避风险
人对“不确定性”有着天生的恐惧,喜欢确定性的生活模式——尽管常常对这种“确定”的日子不满意不甘心,但运动的惯性成了难以改变的惰性,形成路径依赖。
然而路径依赖的这条路径在当时看来是安全的,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对于未来,却未必是安全的。
举个例子,李总和方总分别是我们的营销分公司负责人,公司近年来销售业绩不理想,鼓励内部员工创新。
李总喜欢挑战,看准了新媒体营销;方总是业务老兵出身,认为新媒体需要投入很多钱,钱花了未必有效果,他一直认为线下地推永远不落后,大力招推广团队。
结果不到一年时间,整个市场都发生了巨变,凡是还在做地推的公司就倒闭了一大片,而公司因为新媒体的领先,业绩不仅提升了,还迅速攻占了大半市场。
最后李总自然升了职,方总无奈也被市场所淘汰。
所以说规避风险没有问题,但路径依赖也可能是最危险的,因为你可能会和路径一起被埋掉,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
3.受“认知凝滞”的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于认知的局限性,人在面临复杂决策的时候,思维模式会选择性地对信息加以解释。
思维模式和认知具有黏滞性,即在过去场景中用来解释和做出反应的思维模式,在面对新环境时也会有被拿出来重复使用。固化的思维模式将人们的视线只集中于所能看到的,属于认知定位偏差。
认知凝滞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了解信息的成本过高而导致人具有认知的惰性,从而产生认知凝滞;另一方面,是基于过去成功的经验造成了的盲目自信,最后产生了认知凝滞。
有个新闻说唐山收费站宣布关闭,需要裁掉全部收费员,这让员工很难接受,被裁的员工说:“我除了收费啥也不会干!”
显然,这个员工就因为“认知凝滞”的影响,认为自己应该只能做收费的工作。换句话说,你是学这个专业的,那么你干这个行业就一定行,干其他的就不行。
路径依赖造成这种理当如此的理解状态,但至于为什么要如此,我们却很少去思考它。
你是某种技术出身,你就应该发挥自己的这类技术专长,但为什么你不能发生你其他方面的优势呢?我们常常会先入为主地否定它,不尝试就认为理所应当。
职业规划师说道,在形成正确的"职业锚"以后,就会不断的积累,形成正向反馈的自我强化机制。正确的职业定位是一个人不断进步,在自己喜欢的行业工作,在符合自己习惯的工作岗位,在符合自己的价值最求的企业工作,还有比这更好的职业选择吗。